首    頁 陽台一隅 飛腳記事 活水有魚 隨筆雜記 順手塗鴉 兩人關係 鶴齋論壇 鶴齋暇舖

 

★深海生物館 ★


淡水魚 各種海龜與陸龜 青蛙與蟾蜍 章魚、烏賊、貝類等 鯨魚與海豚 蝦、蟹、鱟等甲殼動物 海水魚 鯊、魟等軟骨魚類 動畫卡通、漫畫、電玩類食玩轉蛋 狗和小動物等寵物 特別展示、情境、食物或其他各項 貓貓館,包括昭和貓系列 昆蟲 鳥類 蛇、鱷魚等爬蟲類動物 哺乳類動物,包括朝隈俊男先生作品 章魚、烏賊、貝類等 鯨魚與海豚
 
               

 

  

 中文喜稱沒有草木而荒涼的地方為「不毛之地」。故月球可稱不毛之地,(早期)對深海的印象也可稱不毛之地。但事實上,深海是生機盎然,而且堪稱是遠離人類魔爪的最後地球淨土。

雖然伸手不見五指,但卻常有光亮生物點綴其中,使得它時時有花火於黯闇中綻放。
雖然天天壓力很大,但卻發展了種種奇特的外型,如稚齡小童隨手塗鴉的神怪動物。
雖然高熱毒氣噴發,但生物們卻能利用這些資源,築起不愁吃穿且熱鬧的華麗樂園。

因為食物匱乏,所以有的牙口如籠牢般巨大;因為馬子難尋,乾脆遇到了就黏住一輩子。
因為視線不良,有的靠發光來溝通,有的靠碩大的雙眼來聚焦,有的乾脆捨棄眼睛而只靠嗅覺。
…這些都是讓深海充滿神秘的種種因素,藉由這個深海館的簡介,也請您跟著一起來成為它的粉絲吧。

 

刊頭的拉拉熊與深海魚,則是購自日本深海特展的FILE夾。
不到三個月的科普展覽,日本就是可以做到要你長知識又要你掏出錢…,這些真的是咱們該加把勁學習的地方。

 

 

 

↑(左)值得推薦的深海書籍之一。
深海奇珍//Claire Nouvian 著//洪萍凰 李雅媚 譯//陳天任教授 審定//商周出版
幾乎所有蛋玩的生物都可在這裡發現。中文版。

 

↑(右)推薦的深海書籍之二。
深海生物の謎//沼津港深海水族館 館長 石垣幸二 監修//宝島社 出版

日文MOOK,淺顯易懂而有著大量的圖片。因為集結了最受歡迎的深海生物,看著它保證可以讓您知道這些蛋玩的本尊容貌。
重點是它很便宜,即便從匯率很高的台灣紀伊國屋書局入手,也只要台幣265元。

 
タカラトミーアーツ  不思議生物大百科 深淵の放浪者 深海魚    神女底鼬鳚 精緻度★★★☆ 塗裝度★★★ ヨミノアシロ

神女底鼬鳚(Abyssobrotula galatheae)是棲息最深的魚,同科的許多種魚類,都是海中棲深度相當深的魚。生物史上初次發現此種魚是1913年,1952年在丹麥的調査隊發現一隻20公分的個體,於大西洋的波多黎各海溝水深8370公尺的超深海採集到標本。棲息海域環境若與陸地環境相比,深度已與聖母蜂的高度相去不遠。
若以水深10公尺增加1個大氣壓力計算,此隻魚必須承受838個大氣壓力而不會被壓扁死亡,實在令人驚訝。跟身體比較的話,大頭約佔了體長的1/3。嘴巴巨大,退化的眼睛已被皮膚覆蓋。長長的胸鰭約體長的1/3,腹鰭呈絲狀,體色為黄褐色。
神女底鼬鳚的日文漢字叫「黄泉阿代」,大概是因為棲息處是如此深的關係…深到接近黃泉了吧?

 

作品平淡而立體感稍嫌不足,是本系列稍弱的一隻。話雖如此,ka009ka還是給本深海魚系列極高的評價與掌聲。因為一來介紹深海魚的立意頗佳,二來是參考資料缺乏,可能都只靠網路上的影片,就可以做出立體模型出來…真是太強了!

 

タカラトミーアーツ  不思議生物大百科 深淵の放浪者 深海魚    變色隱棘杜父魚 精緻度★★★☆ 塗裝度★★★ ニュウドウカジカ

變色隱棘杜父魚(又名水點魚 Blob Fish/ Blob sculpin),學名Psychrolutes phrictus 。這種底棲性的魚生活在水深800至2800公尺間的日本,白令海峽到美國加州也都有捕獲的紀錄。頭部和身體覆蓋著小小的絲狀贅疣。背鰭有8個硬棘和19至20軟棘,臀鰭有12至14支軟鰭。以甲殼動物、軟體動物與海膽,來餵飽長達90公分的身軀。

 

本系列的隱藏版,正是此種魚的標本。看著本作的照片,讓ka009ka想到動畫「我們這一家」的花媽剃了光頭…

 

タカラトミーアーツ  不思議生物大百科 深淵の放浪者 深海魚    皺鰓鯊 精緻度★★★★☆ 塗裝度★★★☆ ラブカ

皺鰓鯊(又名擬鰻鮫,學名Chlamydoselachus anguineus)為一種原始的鯊魚,是軟骨魚綱六鰓鯊目皺鰓鯊科的皺鰓鯊屬下的唯一種鯊魚。因其腮間隔延長且有褶皺互相覆蓋,因而得名。皺鰓鯊現存數量很少,主要分佈在挪威到南非的大西洋東部,日本到澳大利亞的西太平洋,以及美國加州到智利的東太平洋地區。

魚體延長且柔軟,頭型與一般鯊魚不同。眼呈橢圓形,具六對鰓裂。魚體背側呈棕褐色,三叉型的牙齒極為特別而具特徵。小背鰭像葉子一樣,起於腹鰭基底之上在臀鰭基底後面,臀鰭大於背鰭,胸鰭小且呈槳狀,尾鰭有弱的腹葉而且沒有接近端位的凹槽。
體長約1.5公尺。形狀像鰻魚,鼻孔在側腹面;有噴水孔。本魚大多在水深600至1000公尺的地方出沒。肉食性,主要吃食其他鯊魚、魷魚和硬骨魚。為卵胎生,發育在母體內進行,孵化期12個月。春季受精,幼魚在夏季出生。

 

本作是系列中個人最喜歡的一隻,姿態鮮活且具有游動的律動感;重點是把最具特色的三叉型牙齒也給帶到了。

 

↑ Chlamydoselachus anguineus1 by Discovery Communications

 

タカラトミーアーツ  不思議生物大百科 深淵の放浪者 深海魚    疏刺角鮟鱇 精緻度★★★★ 塗裝度★★★☆ チョウチンアンコウ

日文名提灯鮟鱇, 台灣俗名深海鮟鱇,大陸名「多指鞭冠鮟鱇」。
體型短而高呈球形;頭長佔體長比例短。幼魚缺少頂骨;胸鰭輻射骨等長;舌頜骨雙頭型;具翼蝶骨;鋤骨較寬、但不具齒;下舌骨2塊;主鰓蓋骨雙叉。下鰓蓋骨具前棘,上端部分較為纖細。咽鰓骨I存在;上鰓骨及角鰓骨具齒;腹骨呈三叉形;吻觸手基骨短,位於蝶耳骨之前。變態後雌魚下巴及鼻子短且鈍,表皮具有乳狀突起;吻觸手粗且短;全身覆蓋骨板,每個骨板具有一中央棘。
上下頜等齊;口裂較為垂直;下頜較為寬廣,具縫合骨棘;牙齒相對較短且密集,排列呈數排且相互重疊;不具鋤骨齒;上下頜具韌帶;蝶耳骨棘較短且粗;關節骨棘前鰓蓋骨具棘;不具方骨;鼻孔開口為管狀;側線系統為一列卵圓形乳突;吻觸手之支鰭骨不外露。
第二頭鰭鰭條退化成基骨,餌球呈卵圓形,具附肢,通常魚末端或基部開始分叉,末端呈球形。吻觸手具微細棘或無。雄魚通常較其他科別為大,最大可達38mm;眼部大;亞成魚上下頜內側具細齒,並具有未發育之齒骨齒於鼻端及下頜前端;表皮呈棘狀並膨脹。
體高約為體長60%;後鼻孔大於前鼻孔,約為眼部徑1/3。成魚體較維修長;上下頜牙齒脫落,僅剩鉤狀齒骨齒;體高約為體長30%;後鼻孔隨體型變大,呈圓形。
主要棲息於光線微弱或無光線之深海區;幼魚為漂浮性,生活在食物豐富的海洋上層水域。變態期後的魚種則生活在遠洋深海中層或較底層水域。

雌雄雙型,雄魚有如侏儒般短小,但不行寄生生活。廣泛分佈於部份之世界三大洋。台灣曾經於東港採獲,但標本現已遺失。

 

作品的猙獰面孔,足以讓小幼童做惡夢,老阿婆唸阿彌陀佛;不過這就是深海魚的迷人世界ーー未知卻又跳脫人們對魚類外型的主觀意識。

因為鮟鱇魚的雌雄體型相差懸殊,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若看到外型是婆大公小的夫妻,ka009ka心中就會有「啊,鮟鱇魚夫妻」的OS。(失禮了…請見諒)

 

タカラトミーアーツ  不思議生物大百科 深淵の放浪者 深海魚    大鰭後肛魚 精緻度★★★★ 塗裝度★★★☆ デメニギス

大鰭後肛魚又叫管眼魚,學名是Macropinna microstoma,最大特徵為頭部前端呈透明,管狀的眼睛可在頭內轉動,偵測掠食者及獵物。
1939年生物學家首次在深海發現此一外形奇特的魚,長著透明的腦袋和管狀眼睛。由於眼睛呈管狀,此前科學家認為這種魚的視力相對狹隘。但最新研究發現,此魚的視力並未受到侷限。
這種特殊的眼睛結構有利於收集光線,適應於太陽光無法射入的漆黑深海環境。牠們使用自己超敏感的管狀眼睛搜尋模糊輪廓的獵物。科學家曾認為這種眼睛結構是固定向上凝視的,然而這樣牠們將錯過正面迎來的獵物,因為用牠們小而尖的嘴很難捕捉到獵物。

美國加州蒙特利灣水族研究所的人員,使用了有纜線的水下機器人(ROVs)來研究管眼魚的生活特性。在加州海灣2000-2600英尺深處,攝影機拍攝到管眼魚在水中懸浮靜止狀態,在水下機器人明亮光線的照射下,管眼魚的眼睛釋放出生動的綠色。眼睛中的綠色素能過濾射入水面的太陽光,幫助牠能夠探測到深海中發冷光的水母,或者直接位於其頭部以上位置的獵物。
當牠們發現獵物之後,管眼魚將向上旋轉牠們的眼睛,並朝向獵物游去進入獵食狀態。眼睛周圍是充滿液體的透明頭部外殼,這一區域位於這種魚頭部頂端。然而更吸引人的是,當牠從深海中用漁網捕撈後,其頭部並不呈現透明充滿液體,或許是在漁網中掙扎時透明的頭部易於損傷。
研究小組非常幸運地用漁網捕撈到一條管眼魚,這條魚在船上的水池中仍活著,牠的身體也從一開始的水平漂浮恢復至垂直狀態。管眼魚體長只有幾英寸,牠的食物來源可能主要是小魚和水母。
(以上文章出自 六度分離 )

 

作品已經從深海魚極少的參考資料中,把各種特徵都表達到了;而這種需要嵌上透明零件的,想必讓製作過程又多了些麻煩吧?

 

 

↑影片 "Macropinna microstoma: A deep-sea fish with a transparent head and tubular eyes" by  MBARIvideo

 

 

タカラトミーアーツ  不思議生物大百科 深淵の放浪者 深海魚    皇帶魚 精緻度★★★★ 塗裝度★★★★ リュウグウノツカイ

日文名「竜宮の遣い」意思就是「龍宮的使者」。學名Regalecus glesne,又稱勒氏皇帶魚,俗名龍宮使者、白龍王、龍王魚、大帶魚、大鯡魚王、搖槳魚、地震魚,為輻鰭魚綱月魚目皇帶魚科的其中一種。
分布於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北緯72度至北緯52度的亞熱帶深海裡。棲息20~1000公尺的水深,但通常在水深20至200公尺間。魚體側扁,延長呈帶狀。頭小,似馬頭狀。體裸露,無鱗,體側各有5~6行瘤狀突起。背鰭1,無鰭棘。背鰭基底長,前1~5背鰭鰭條顏常呈絲狀。腹鰭變為一對絲狀長鰭條,末端膨大呈柳葉狀,無臀鰭。尾鰭不與背鰭相連。魚體全身銀灰色,具藍黑色斑紋。頭部呈藍色,各鰭為紅色。

皇帶魚是世界上最長的硬骨魚,體長最高可達11公尺,但普遍為約3公尺。而已知最重可達272公斤。生活在深海的中、上層,作波浪式的蛇行運動。由於數量稀小,習性幾乎未被研究過。關於皇帶魚的傳說很多,歐洲漁民稱牠為「海魔王」。因牠常伴隨鯡魚游動,被認為是鯡魚的保護者,因而有「鯡魚王」之稱。
由於背鰭呈絲狀鰭條,有時形成雞冠狀,並可隨時垂舉,故日本漁民則稱之為「海底宮殿的公雞」。許多人認為古代航海者相傳的大海蛇就是來自皇帶魚。

歷史上有關捕獲皇帶魚的記載甚少,坊間更流傳著生活在深海水域的皇帶魚除非因為地質出現大變動,例如發生地震,否則鮮有游到淺水的海域,改變棲息環境,因此被捕獲的機會極微,亦因為這樣的生活特性,才會被稱為「地震魚」。
相傳皇帶魚會因地震而受驚游至淺水避難,所以牠的出現即預示了會有大地震的發生。僅供學術研究,無食用價值,東南亞更流傳食用皇帶魚的人都會死於非命。

(以上文章出自 維基百科)

 

作品是本系列塗裝最搶眼華麗的,絲狀鰭條頗有威風凜凜之感,動作也頗能表達出帶狀魚體的優雅;不管是精緻與塗裝都是上品。

唯一不滿的是體長似乎不足,照比例來看,應該還要多做出繞一圈才是。 ( 佐證是論壇裡的 池袋Sunshine水族館 一文)

 

↑附上一段深海魚影片當作結尾, "Strange fishes after Tsunami " by  newsflash4u

有一隻的外型讓人嚇了一跳,因為就跟蛇頸龍差不多。

 

 

 海洋堂 日本の水族館 深海生物 深海2017会場限定フィギュア  松本榮一郎  腹燈巨口魚 精緻度★★★☆ 塗裝度★★★☆ アゴヌケホシエソ

正確中文名找不到,請賜名。學名Aristostomias grimaldii,為鑽光魚科鑽光魚屬的魚類。分布於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台灣島以及南海、東海等海域,垂直分布約270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紐幾內亞。

外觀就像印象中典型的深海魚:黝黑的身軀、長牙巨口、發光的眼眶、如整排霓虹燈的側線、不知名的透明觸鬚等等。
作品採用大角度的潛水艇深潛構圖,讓人有種高深莫測的神秘感;可惜塗裝手繪感太重而高級不起來。
(再次強調見仁見智,有些玩家喜歡這種手塗的自然,有的則喜歡精緻的移印)

 

 海洋堂 日本の水族館 深海生物 深海2017会場限定フィギュア  松本荣一郎  大鰭後肛魚 精緻度★★★☆ 塗裝度★★★☆ デメニギス

又稱太平洋桶眼魚。
同樣是有著讓人訝異身體構造的深海魚明星,此次也在本系列中收入了。作品除了制式化的便宜醜底座外,各方面表現中規中矩;特別是把本魚貌似高近視度數的書呆子臉部表情嶄露無疑。

 

 海洋堂 日本の水族館 深海生物 深海2017会場限定フィギュア  寺岡邦明  盔狀水母 精緻度★★★★ 塗裝度★★★☆ クロカムリクラゲ

學名 periphylla periphylla,英名Helmet jellyfish。體長 約1.5公尺,頭盔狀的傘高約8公分寬4公分,傘緣由16個葉片部分組成,用收縮的方式游泳移動。
身體呈半透明,中間有一個鮮紅的胃。演化成紅色胃袋的好處是,捕捉到能自體發光的獵物時能防止光洩漏。如細繩般的觸手共有十二,伸展後用來捕捉獵物,收縮游泳時就跟幽浮一樣。
大多數深海魚與深海生物使用發光體來跟同類溝通或是引誘獵物,但盔狀水母似乎是用來當「警報器」。當牠受到敵人的襲擊而受到刺激的時候,會發出100公尺外也可看見的光芒,昭告天下「這兒有食物喔,快快來!」
…藉由更強更大的深海魚或深海生物來解圍,實在太厲害了!
(但如果來的是個肉腳,水母不就昏到?)

像花般的作品觸鬚十分美麗,也特別容易損壞;所以包裝在扭蛋裡面時有個筒狀紙板來固定。構圖如彗星一般亮眼,也把像幽浮般的外型給表達到了。
 

 

 海洋堂 日本の水族館 深海生物 深海2017会場限定フィギュア  松村しのぶ  大王烏賊 精緻度★★★★ 塗裝度★★★★ ダイオウイカ

自從NHK捕捉到大王烏賊的身影後,此物種的身影就狂出現在各擬真系作品中。一樣是松村老師的巧手,動作更是從早期大戰抹香鯨的服貼,進化成目前的張牙舞爪般的鮮活。
塗裝與精緻度都不錯,但如果能把兩隻長腕足伸長做成攻擊獵物,那就更棒了。

 

 海洋堂 日本の水族館 深海生物 深海2017会場限定フィギュア  田熊勝夫  大王具足蟲 精緻度★★★★ 塗裝度★★★☆ ダイオウグソクムシ

學名:Bathynomus giganteus;或稱巨型深海大蝨、巨型等足蟲、深海水曱甴*、深水穿山甲)是世界體積最大的節肢動物門等足目漂水蝨科動物。一般認為大王具足蟲大量生活在冰冷的大西洋深海裡。
(曱甴,粵拼gaat zaat,也就是蟑螂;其發音像是蟑螂的台語)

法國動物學家米奈•愛德華是描繪此物種的第一人。他於1879年在墨西哥灣捕獲一隻大王具足蟲的雄性幼蟲。這個驚人的消息震撼了當時的科學界和社會大眾,因為當時只有少數科學家例如查爾斯·威維爾·湯姆森提出了的「深海有生命論」的觀點。
1891年,首次捕獲大王具足蟲的雌性幼蟲。因為大王具足蟲難被捕獲且沒有很大的市場銷路,所以商業捕魚業對它沒有很大興趣,不過香港西貢的餐廳甚至日本的一些水族館仍有大王具足料理。不過日本常被拿來吃的其實是道氏深水蝨。大王具足蟲的來源不一,有從西南非的納米比亞進口;牠的肉質比較類似螃蟹和龍蝦等動物。
成年大王具足蟲的體長可達19~37公分。這樣的巨大體型在深海動物中都是很難得的,其他的一些等腳類動物都只有1~5公分。其實人們對此類體型的動物都應該會比較熟悉,如大王具足蟲的陸地表親― ―潮蟲(slater,又稱鼠婦)是在生活中時常可以見到的。兩者的身體都是腹—背壓扁的,且都有堅硬的鱗片狀鈣質外骨。這樣鱗片在上與頭部、在下與尾部都是合為一體的,猶如一個帶尾短腹的盾牌。
大王具足蟲有著由近4000個平面小眼組合成的複眼。無柄的複眼在頭部相互保持遠距。此外,大王具足蟲還有兩對觸鬚。
大王具足蟲有七對關節肢,第一對關節肢已經進化成顎足,這樣可以把食物送到四套顎處。腹部還有五塊被稱作pleonites的鱗片,每塊鱗片都有一對雙枝腹足,其作用是爲了能夠在水中行動。帶有呼吸構造的扁平支起著鰓的作用。體色一般都是淡紫色的。
大王具足蟲是深海環境中重要的食腐動物。自170公尺深、昏暗的次沿海區域,至2140公尺深、幽黑的深海區域都可以看到大王具足蟲的蹤影,而這些深海區域有著極大的壓力,且溫度可以低至攝氏四度。80%的大王具足蟲都生活在365~730公尺的深度。一般在滋泥或黏土層中獨自生活。
 

大王具足蟲食源廣泛,牠們大多是肉食性的,主要是食用死去的海洋生物的屍體,如鯨魚、魷魚和其他一些魚類。此外,牠們也會主動獵食一些行動緩慢的海洋生物,如海參、海綿、線蟲、放射蟲等海底動植物。當然大王具足蟲有時也會捕食魚類,比如攻擊捕魚網等。當大洋深處食物匱乏的時候,大王具足蟲只有靠天活命,牠們可以忍受長期的飢餓。例如飼養於日本三重縣鳥羽水族館的大王具足蟲在絕食5年43天後才死亡。當一次性遇上大量食物時,大王具足蟲可以把自己填飽到最後只能勉強行動的地步。

1990年,東澳大利亞海洋食腐動物探索計劃(Scavengers of East Australian Seas expedition, SEAS)開始研究澳大利亞東海岸的甲殼綱動物。他們發現,海底越深動物越少,但物種個體越大。在澳大利亞的深海水域發現的大王具足蟲可以與在墨西哥或印度的發現相比擬。

通過化石資料可以知道,早在一億六千萬年以前,也就是盤古大陸還未分裂的時代,具足蟲就已經存在了,所以牠並不是在澳、墨、印三個地方獨立進化的。然而,SEAS研究發現大王具足蟲在上述三個地方幾乎完全一樣。安德魯•帕克認為這是因為大王具足蟲的生存環境極度缺少光線。

大王具足蟲的季節性數量增多主要發生在春天和冬天,這應該是因為夏天的食物短缺所致。成年母體在性活躍期會長出一個育幼袋。大王具足蟲卵是所有無脊椎動物中最大的。蟲卵都被安全的安置在育幼袋中以度過孵化期。一個正在孵卵的母體如果大量進食,可能會導致身體膨脹從而使得蟲卵被擠出育幼袋。
當大王具足蟲從育幼袋中出來的時候,牠們就已經是成蟲的微型版了。牠們不再屬於幼蟲階段,除了最後一對胸部附器外,其他都已經充分發育完成。

(以上整理自 維基百科)

大王具足蟲是深海生物的大明星,由其在日系各種蛋玩(特別是奇譚)、絨毛填充、繪本、土產…中,更是屢見不鮮。不同於奇譚的風格,本作在比例上較為短胖,也因為體積小,有負「大王」二字的美名。
右上角那張,直覺就想到要蓋住人臉的異型幼體狀態。

 

 海洋堂 日本の水族館 深海生物 深海2017会場限定フィギュア  松村しのぶ  多指鞭冠鮟鱇 精緻度★★★★ 塗裝度★★★★ チョウチンアンコウ

不曉得您有沒有發現一件事,本系列6隻生物的頭都是往下潛的狀態,因此讓我們更有「深層」的錯覺。欣賞這種創作上的構圖之趣,真是擬真系扭蛋的一大樂趣呀。

本系列另一隻由松村老師操刀的作品,幾乎是全黑的生物,卻能藉由特殊的刷白與漸層,讓牠充滿著立體感。頭頂著冠狀小燈串,既鮮活又神祕;彷彿是夜裡的黑蜘蛛,彷彿是梅杜莎猖狂的蛇髮們。

 

 RE-MENT  深海魚寿司  原型師 未知  小飛象章魚握壽司 精緻度★★★★ 塗裝度★★★★ メンダコ寿司

日文面蛸、面鮹,學名Opisthoteuthis depressa,體長約20公分,棲息於水深200 ~1000 公尺深的海底。
外觀和一般的章魚大異其趣,例如擴張而放射狀的足部,而且有著一半以上大面積的膜覆蓋著。普通章魚足上有二列吸盤,但本種只有一列。因為深海本來就沒有光線,所以也沒有墨汁可以吐了。
一般的章魚會藉由吸水後噴射來加速游泳的速度,但深海中的小飛象章魚為了減少體力消耗,所以動作遲緩。以底棲生物如鉤蝦亞目與小型甲殻類等為食。日本國内有水族館産卵成功的紀錄,特別是葛西臨海水族園已孵化成功。沒有人拿牠來吃,就算是有味道也跟喝海水一樣的難吃。

作品十足是一付外星人爬在飯糰上的幽默模樣,膚質與漸層塗裝皆十分自然。只是即便真的章魚握壽司,也不會用這種狀態端上桌啦。

 

 RE-MENT  深海魚寿司  原型師 未知  多指鞭冠鮟鱇握壽司 精緻度★★★★ 塗裝度★★★☆ チョウチンアンコウ寿司

烏漆抹黑,血盆大口,還有招牌的頂上小釣竿…她就是深海魚的代表!
油亮的塗裝與精緻的魚體讓人愛不釋手,與其說是深海魚握壽司,不如看成「底座是米飯」。

在寫文章的這幾天,職場上與人齟齬(不愉快,沒到爭吵)。顧及組織的平順,選擇忍了下來…也沒跟家人說,但卻因此無意識地失眠了。
當心頭放不下時,就拿起這些作品摸摸看看,多少還是有解憂消氣作用的。

 

 RE-MENT  深海魚寿司  原型師 未知  櫻花海星軍艦壽司 精緻度★★★☆ 塗裝度★★★☆ リュウグウサクラヒトデ寿司+醤油皿フィギュア

直徑30公分的巨大美麗海星,捕獲數稀少而生態成謎。本作的唯一配件醬油皿與它同捆。並非故意要展示ka009ka的玉手,而是多了這個畫面後,可兼具比例與生活化的意味。
話說海星是棘皮動物,如果真的吃在嘴裡,恐怕也無法下嚥吧…?

 

 RE-MENT  深海魚寿司  原型師 未知  大王具足蟲握壽司 精緻度★★★★ 塗裝度★★★☆ グソクムシ寿司

大王具足蟲在日本真的是火熱的人氣生物,只要名為深海系列中有了牠,就會讓好感度與視野放大。
作品讓人想到異型幼體覆蓋在人臉上,或是蟑螂爬到飯上爽食的情況…反正如果感覺愈是不舒服,就表示作品愈成功!

 

 RE-MENT  深海魚寿司  原型師 未知  リュウグウノツカイ寿司 精緻度★★★★ 塗裝度★★★★ 皇帶魚握壽司

分布於印度洋及太平洋,北緯72度至南緯52度的亞熱帶深海裡。棲息20至1000公尺的水深,但通常在水深200至1000公尺間。
魚體側扁,延長呈帶狀。頭小,似馬頭狀。體裸露,無鱗,體側各有5至6行瘤狀突起。背鰭1,無鰭棘。背鰭基底長,前1至5背鰭鰭條顏常呈絲狀。腹鰭變為一對絲狀長鰭條,末端膨大呈柳葉狀。無臀鰭。尾鰭不與背鰭相連。魚體全身銀灰色,具藍黑色斑紋。頭部呈藍色,各鰭為紅色。皇帶魚是世界上最長的硬骨魚,體長最高可達11公尺,但普遍為約3公尺。而已知最重可達272公斤。

由於捕獲數量稀少,科學家對其習性所知甚少。已知皇帶魚生活在深海的中、上層,過去以為牠的游泳方式為波浪式的蛇行運動,但根據後來在墨西哥附近海域捕捉到的海底畫面顯示,皇帶魚全身挺直,不做任何彎曲動作,完全依靠背鰭作波浪狀運動推進。

關於皇帶魚的傳說很多,歐洲漁民稱它為「海魔王」。因它常伴隨鯡魚游動,被認為是鯡魚的保護者,因而有「鯡魚王」之稱。由於它的背鰭的絲狀鰭條,有時形成雞冠狀,並可隨時垂舉,故日本漁民則稱之為龍宮使者(リュウグウノツカイ、竜宮の遣い)。許多人認為古代航海者相傳的大海蛇就是來自皇帶魚。
歷史上有關捕獲皇帶魚的記載甚少,坊間更流傳著生活在深海水域的皇帶魚除非因為地質出現大變動,例如發生地震,否則鮮有游到淺水的海域,改變棲息環境,因此被捕獲的機會極微,亦因為這樣的生活特性,才會被稱為「地震魚」。相傳皇帶魚會因地震而受驚游至淺水避難,所以牠的出現即預示了會有大地震的發生。
您可以到維基百科,查詢歷年來捕獲皇帶魚與出現大地震的相對消息。

為了讓深海的龍宮使者能整條完整地表達出來,只好在外型上做出這個比例完全不搭的握壽司。
更厲害的是,原型師採用了S狀的山路蜿蜒來表達完整的魚體,也把銀亮的塗裝給帶出來;更把胸下兩條絲狀的紅色長鰭環繞於白飯之上…,整個巧思就是妙呀。

 

 RE-MENT  深海魚寿司  原型師 未知  水滴魚軍艦壽司 精緻度★★★★☆ 塗裝度★★★★ ブロップフィッシュ寿司

學名Psychrolutes marcidus,又名憂傷魚或軟隱棘杜父魚,棲息於水深600至1200公尺,主要分布於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沿岸較深的水域。近年來因為被票選為最醜動物而爆紅。
水滴魚身體呈凝膠狀,可長到約30多公分,牠們主要分布在澳洲東南部最深達800公尺的深海領域,其所受壓力比海平面高數倍,水滴魚身體由密度比水還要低的膠狀物質組成以保持浮力,讓水滴魚可以較輕易從海底浮出。由於人類很難達到牠們的棲息地,所以以往極少被人類所發現,但近年來由於深海捕撈的作業,水滴魚正面臨滅絕的威脅。

從底部來看可以發覺,RE-MENT對於米飯的表現真是無與倫比的拿手,粒粒分明且上色自然,絲毫沒有含糊帶過的輕率。
ka009ka曾認真的揣測,「相較於其他物種用握壽司方式,為何水滴魚要採用軍艦壽司來表達?」
可能性是一為了配色,二則是要像聚光燈一樣,來框出並強調這個大明星吧…?
粉嫩的魚體顏色討喜,盤踞於圓圈內的模樣讓人愛不釋手。加上醜的有個性且發噱的表情,實在比單純的水滴魚蛋玩還要讚。

 

就在整理這個頁面的時候,叫了小女兒過來看水滴魚。

她竟然說:「好像爸比喔。」

…頓時好想從她的後腦杓巴下去@@

 

 


 

回鶴齋藏書首頁

到本館入口!

到本篇文章最上端

到下一間展覽館^^

 

      

 

所有權聲明:圖、文部份,皆為"鶴齋藏書"®,"活水有魚"®所有;未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連結或再製。

All shapes and portraits of copyright, owned by the original company.